[24]钟楚男主编:《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人的价值期望是可变的,首先,这意味着应进行互联网司法价值明确化,加大互联网司法政策公开力度,弥合智能司法实效与公众理性之间的距离,为社会公众触及互联网司法提供更平等的渠道。互联网司法叠加技术刚性与体制刚性,一些超出既定使用范畴或司法职能构造的现象可能以无法感知的方式存续,反而会导致价值偏离,司法公正无法实现。

但互联网技术真正融入司法活动,并催生形成互联网司法这一概念,则经历了从司法+互联网到互联网+司法再到实质意义的互联网司法三个发展阶段。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为解决既要效率,又要公正的紧张关系锚定了基本立场:公正是司法的首要价值,虽然效率瑕疵会影响当事人的司法感知,但是,只要公正在场,司法就不会丧失其本质属性。在角色转变过程中,人与技术之间可能形成特定的依赖关系,有违人机协同,以人为本的理想化愿望。从互联网司法到智能司法的进步,实则就是智能化应用在一般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司法实践的特征,产生既能够满足法律实践需求,又能够遵循司法规律的软件、系统和装备。四、互联网助推司法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合理化机制 在司法程序中引入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工具,是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第一,实施智能化、集约化、平台化的流程整合,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和诉讼服务体系。一般认为,司法原则诞生于司法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包括法治、公平、正义、秩序、理性等,均是法律属性现实化后提炼出的法的真正精神,司法为民、司法公正、司法平等、司法权独立行使等原则在此基础上被提出,并纳入司法哲学体系。其中全面依法治国3处,法治中国建设1处,法治轨道1处,法治体系1处,法治国家3处,法治政府2处,法治社会3处,科学立法2处,严格执法1处,公正司法3处,全民守法1处,依法12处,宪法7处等。
十二、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与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有关的有4处,包括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此外,还有1处规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11月16日、17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另1处依法后面有4个并列项,在语法上包括了4个依法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规定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上述1个依法实际上可以变成4个依法,也就是说,可以表达为依法行使立法权 依法行使监督权依法行使决定权依法行使任免权。

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涉法1处。上述5处依法中,依法维权的2处,依法监管和维护秩序的2处,还有1处是依法行使权利。
习近平代表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紧扣党的二十大主题,突出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行使和运行的制度化、法治化,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高歌猛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快速发展,应当与时俱进地推动我国宪法不断完善,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宪法化、法治化,为现代化国家制度建设提供更加充分的宪法依据和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智能化(智慧化)是新时代国家制度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来源:本文系李林学部委员2023年4月2日在第三届中国国家制度研究高峰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三是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融入制度、加持制度,使传统国家制度在要素构成、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功能效率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进入 李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治 国家制度体系 。开启建设更加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新征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应当按照党的二十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制度体系。国家制度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和主体性,体现人民至上的本质特征和人文精神,突显尊重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和法治精神,彰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性化特征和社会主义属性,充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效防止国家制度与人民分离,杜绝国家权力对人民异化。
二、坚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和显著优势。
应当准确把握国家制度建设分三个阶段渐次推进的基本特征和目标任务:一是未来五年,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人性化是新时代国家制度更加完备的内在属性。建设更加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应当坚持以现代化、法治化、智能化、人性化(四化)为着力点和总推手。
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制度发展的显著特征。一要不断完善我国宪法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把国家制度建设和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充分纳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必须把国家制度的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有机统一起来,把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与人民享有国家制度真正统一起来,把坚定不移坚持国家制度与矢志不渝发展完善国家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把彰显国家制度显著优势与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价值引领与实践检验紧密结合起来,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充分彰显21世纪中国制度文明的时代特征和显著优势。作者: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加强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到2035年,紧紧围绕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主要任务,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任何制度都由人创造并为人服务的。国家制度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化形式、体系化支撑,是对国家主权、国家性质、政治生活、政权组织、权力关系、政治运行等做出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安排,核心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国体、政体等根本制度。
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制度文明和法治文明成果,但决不能照搬别国制度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多党制的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踏上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在法治轨道上建设更加完备、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现代化国家制度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这个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一要胸怀天下,着眼中国与世界两大存在,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国际法治,努力构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制度体系。二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制度化转化和法律化表达,用体现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意志、共同利益的制度体系和法律规范,保障和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和睦博爱。
三要着眼国家制度体系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制度优势和保障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为推动党和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法治化是新时代国家制度更加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内在要求。
要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和司法权有序运行的制度体系。二要更加重视宪法和法治实施,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力护法,持续强化和提高法治实效,切实把国家制度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显著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良法善治的治国理政效能。
三要尊重世界制度文明和法治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建设更加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发展道路。